在线商城
联系我们
畅销排行
返回首页
主题出版
二月谣
  • 定价: ¥ 32(元) (0折)
  • 丛书名:
  • 作者: 方冠晴 著
  •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5-07-02
  • isbn: 978-7-5721-5971-8
返回上一页
作者简介
内容推荐
书籍目录
阅读部分章节
编辑推荐

方冠晴,作家、教师,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得主,《读者》《意林》杂志签约作家。迄今已在全国百余家期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500余万字,出版作品有《红裳》《牧蝶人》等。作品多次入选各类文学选本,多篇作品被选作中考语文阅读试题,部分作品被改编成戏剧、影视剧。作品贴近时代,反映社会现实,主题积极明朗,写作风格朴素真切。

《二月谣》是依据1938年黄梅少年抗日先锋队捣毁日军机场的真实历史事件创作的抗战题材儿童小说。
小说讲述了三个少年在遭遇亲人离散、日军轰炸、伪军追捕后,受共产党人舍身忘死、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染,加入少年抗日先锋队,并最终成长为新四军战士的故事。作品立足儿童视角,注重还原细节,通过再现历史事件,展现中国人民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目录
第一章 鬼子要来了 1
第二章 巍巍古塔  29
第三章 活着,活着  59
第四章 西池望月  87
第五章 少年抗日先锋队  117
第六章 寻找地图  145
第七章 二套口  173
第八章 乔装侦察  205
第九章 奇袭日军机场  235
尾 声  265
后 记 无法遗传,所以书写  268

地图是彻底找不到了,他俩只得回大古岭去。但一个新的难题摆在他俩面前:怎么出城呢?鬼子和伪军在到处找打死伪军队长的孩子,他们从城门出不去。看来,只能去找小峰领着他们走的那个豁口。
天彻底黑下来,街上已少有人迹。他俩趁着夜色从篾货铺子出来,专走偏僻的巷子,往南街去。那天晚上小峰领着他们七拐八绕,他俩根本没记住路线。他俩在城南那一片犹如盲人骑瞎马,这条巷子走走,那条巷子找找,就是找不到那户没人住的又能通到城外的人家。
街道上和巷子口不时有“怀中灯”的光柱扫过,伪军队长的被杀让鬼子和伪军的巡逻更勤了。板栗没辙了,再在城南这块地方耗下去,随时有被巡逻的鬼子和伪军抓住的危险。他说:“我们还是回东街吧,那片地方我们熟,逃跑也能找到路。”头天晚上因为路不熟钻进了死胡同,板栗不想重蹈覆辙。
他俩又摸黑回到了东街的篾货铺子。坐在黑漆漆的房间里,两个人都有些垂头丧气:难道又要被困在县城里?这次被困会比上一次更加凶险,毕竟鬼子和伪军在满城找他俩。
两个人窝在黑暗里,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房间幽暗,寂静。突然,他俩听到店堂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声。板栗警觉起来,悄悄将房门拉开一道缝,望出去。对门的那家店铺从木槽门的缝隙里漏出灯光来,映到篾货铺子的门口,让店堂里的大致轮廓显现出来。他看到一个人影从门口走进店堂。那人手里依稀举着什么东西,看那东西的轮廓,像是一把驳壳枪。
伪军?板栗吓了一跳,看来他俩的行踪还是暴露了。他伸手在四周摸索,终于摸到一只马扎,于是将心一横,高高举起来,守在门边。
那个人影一边往房门口这边摸,一边压低声音轻轻地呼唤:“板栗,三壮,你们在吗?”
是小峰的声音!板栗和三壮一把拉开房门,惊喜地奔出来:“小峰哥,你怎么来了?”
“我怎么来了?”小峰将枪插回腰间,语气中带着埋怨,“我不来你们出得去吗?鬼子正到处找你们。”
三壮问:“你怎么知道我们在这里?”
“谷雨说的呗。她说你们来县城找地图了,说丢地图的时候你们住在东街的篾货铺子里。”小峰急促地说,“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赶紧跟我走。”
有小峰带路,一切又变得顺利并简单起来。他们七拐八绕,来到南城墙边的那户人家。他们从塌了山墙的地方出去,外面就是那豁了口的城墙。小峰领头,从城墙的豁口处出去。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头天晚上这里还没有鬼子,现在居然有两个挎着枪的鬼子看守。小峰一冒头,那两个鬼子同时从肩上摘下枪。小峰反应快,他的驳壳枪一直握在手里呢。他一枪就撂倒一个。另一个躲到了城墙的一边,往豁口处开枪。
枪声一响,外面很快也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枪声,都是朝着躲在城墙下的鬼子那里射击的。小峰一挥手里的驳壳枪,大声说:“趁我们的人压制住了鬼子,快走!”他抓住板栗的胳膊,把他从豁口处拉了出来。
我们的人?小峰不是一个人来的?板栗和三壮从豁口处跑出来。外面的那个鬼子确实再没开枪,不知是被击毙了,还是被外面的火力给压制住了。倒是从南城门那儿很快有鬼子往这边跑过来,枪声也一路响过来。
小峰让板栗和三壮走在前面,他断后。三个人一路跑到城外的田埂上。城墙上的探照灯照过来,照得田野里亮如白昼。板栗确实看到了几个自己人,都是少年抗日先锋队的队员,他们蹲在田埂上朝敌人射击。
板栗的眼眶有些发热,想不到先锋队出动了这么多人,就是为了救他和三壮。
大家边打边撤,一直护着板栗和三壮。好在是夜里,鬼子也没胆量追,只是在城墙上胡乱地往外放枪。
这是板栗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子弹从头顶呼啸而过,田埂上的泥土被子弹打得四溅。板栗和三壮弯着腰低着头,拼命地往前跑。跑到后来,枪声就没了,只有城墙上的探照灯仍亮着,在旷野里扫过来扫过去。
小峰问:“大家情况怎么样?有受伤的吗?”所有人都回答:“没有。”然后大家安静下来,在田野里安安静静地行走,从城南绕到城北,然后一直摸黑向北。
一直来到那晚经过的树林,大家才停下歇息。小峰打开“怀中灯”,察看大家的情况。连小峰一起,来了六名队员。只有一名队员的小臂在流血,其他人都安然无恙。
看着那名队员胳膊上的血迹,本来就羞愧的板栗更加羞愧:自己不但没找回地图,还连累别人受了伤。那名队员在灯光下揩揩胳膊上的血,又挥了挥胳膊,若无其事地说:“没事,只是被子弹擦破点儿皮,算不得受伤。”
大家回到大古岭时,已是后半夜。谷雨还站在村前的池塘边等着大家。
谷雨居然将她的长辫子给剪了,头发短得像个男孩子。板栗和三壮差点儿没认出来她。谷雨一见到他俩,奔过来,一拳头打在板栗的胸口,大叫大嚷:“为什么不等我?我将辫子都剪了,就是怕他们再抓我的辫子。可你们撇下我,偷偷跑了。”
板栗只能嘿嘿地傻笑。他心里本来还有些埋怨谷雨,觉得她不该将他和三壮的行踪告诉先锋队。但现在想一想,要不是谷雨告诉了他们,自己和三壮只怕永远也回不来了。

 

从孩子的眼睛看战争,
读懂先辈们用生命筑就的和平
积蓄守护尊严、自由与正义的力量

以历史的真实、儿童的童真
书写成长中的温情勇气
在故事里触摸家国情怀的温度

编辑推荐
01 真实历史改编,再现敌后抗战
根据 1938 年黄梅少年抗日先锋队捣毁日军机场的真实历史事件创作,将那场被历史尘封的战斗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生动诠释中国人民如何被侵略者拉入战争的深渊,又如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起反抗、扭转命运的历程。
02 儿童视角书写,成长与抗争的双重交响
以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讲述战争与成长的故事。通过书中少年们的经历,展现战争的残酷,传递爱与勇气、团结与抗争、成长与希望的精神力量,给予读者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03 铭记历史伤痛,传承抗战精神
书中反复出现的童谣,既是传递情报的暗语,也是孩子们在苦难中相互鼓励的精神支柱,更是激励着所有人奋起反抗的战歌。先辈们用生命守护的,不仅是国土的完整,更是孩子们能在童谣声中安然成长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