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营地》的故事围绕着大兴安岭的精灵——驯鹿,以中国大兴安岭敖鲁古雅使鹿部落的劳动生活为背景,主要写了小男孩维卡和好朋友冬子两家在密林深处的生活故事。他们生活在大兴安岭深处,以饲养驯鹿和狩猎为生。维卡因为生病,十岁了还没有上学。到这一年秋天,新敖乡开学的时候他就该下山去上学了,而那个时候他们鄂温克族人也将搬迁下山,搬到政府为他们鄂温克猎民新建的新敖乡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就在这时,他们两家的营地发生了他们不愿意看到的一件事,那就是他们的一小群驯鹿遭到了熊的袭击,熊把他们两家的一小群鹿撵走了,为了找鹿,维卡的阿米(父亲)和冬子的阿米巴沙叔叔远征汗马,寻找驯鹿。汗马是原始森林腹地,那里危险重重,但是为了找回心爱的鹿,他们还是出发了。结果就在那次远征中,维卡的阿米因为不小心摔下山,掉进激流河不见了……
儿童文学作家鹿鸣的《驯鹿营地》是第二届“长江杯”中国现实主义原创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活动获奖作品,这一奖项的获得不仅是对其文学价值的认可,更凸显了作品在当代儿童文学中独特的现实意义与生态哲思。
这个故事是以大兴安岭敖鲁古雅使鹿部落的一个小男孩的真实故事为原型。当时鄂温克族人,或者说所有大兴安岭敖鲁古雅使鹿部落人,还是像三百多年前来到这里时一样,以驯养驯鹿和狩猎为生,但是周围环境早已发生了变化。大兴安岭的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他们在密林深处早已无猎可打,驯鹿们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啃食的苔藓等植物的生存也受到威胁。随着时代的进步,保护生态,走出森林,已成为时代的需要。
《驯鹿营地》这部儿童小说宛如一首清新的北国之风的小诗,在儿童文学的星空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小说将故事设定在充满神秘色彩的驯鹿营地,这一背景的选择独具匠心。作者鹿鸣生动地描绘出北方冰雪世界的壮丽景色:无垠的白色雪野、雪地上奔腾的驯鹿群。这些描写不仅让小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寒冷而又迷人的北方大地,同时也传递出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比如对鄂温克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展现,从驯鹿的饲养、迁徙到他们的居住形式、服饰特色以及独特的民俗节日等。这种文化的融入不是生硬的拼凑,而是巧妙地与故事的发展交织在一起,使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拓宽视野。
书中的小主人公维卡在驯鹿营地中实现了令人欣喜的成长。他一开始是个懵懂、贪玩的孩子,面对各种挑战有些不知所措。但随着与驯鹿的相处、与族人的生活交融,他逐渐变得勇敢、坚强、有责任感。
《驯鹿营地》展现了鲜活的鄂温克族人形象。他们善良、淳朴且充满智慧。长辈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年轻猎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还有维卡的额尼(母亲)精心照料家庭和驯鹿的勤劳形象,都跃然纸上。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故事,这是一个充满温暖和凝聚力的驯鹿营地。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主题。在驯鹿营地,人们与驯鹿和谐共生,他们尊重驯鹿的生活习性,视驯鹿为家庭的一员。这种关系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美好理念。
《驯鹿营地》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爱,有族人之间的亲情之爱、对驯鹿的关爱,还有陌生人之间的互助之爱。而勇气则在这些爱的滋养下不断生长。小主人公在充满爱的驯鹿营地环境中学会勇敢面对困难,这种爱与勇气的主题能够深深触动小读者的心灵,引导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勇敢地面对挑战。
作者鹿鸣的语言讲究,用词精准而生动,文字简洁而富有诗意。例如,在描写河上风光时,作者写道:
大山安然卧在两岸,河上仿佛什么声音也没有,又好像有一万种声音,风声、船底在水上划过的声音、薄雾弥漫的声音……维卡觉得这世界好像全是他们三个人的。乌恰卡合克划动木桨,河水“哗啦啦”“哗啦啦”,特别清亮。维卡和冬子在这美妙的桨声中微笑着,脑子里是谁也不知道的遐想。
行过一座山,迎面又是一座山,依然是那样亲切,暖风扑面,飞鸟啁啾。
这样的描写让孩子们能够轻松地在脑海中构建出画面。《驯鹿营地》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语言流畅自然,情节的推进节奏把握得当。
《驯鹿营地》是一部非常适合儿童阅读的优秀小说,它以独特的地域文化、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刻的主题内涵和优美的文字表达,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充满爱与成长的冰雪世界的大门。
▲本文发表于2025年6月15日《苏州日报》综A04版,发表时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