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下午,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北京科学中心、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共同主办的《超算危机》图书研讨活动在北京科学中心隆重举行。活动以 “智启未来 共探 AI” 为主题,会聚科技界、文学界、出版界权威人士,围绕科幻作家凌晨创作的少儿科幻小说《超算危机》展开创作思辨与科技伦理探讨。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科普工委秘书长于乃功,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科普时报社社长尹传红,著名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委员星河,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姚利芬,著名科幻作家凌晨,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经理胡同印等出席活动。活动由著名科幻作家左文萍主持。
▲胡同印致辞
胡同印在致辞时指出,《超算危机》的推出,既彰显了凌晨在少儿科幻创作领域的新突破,也饱含着她对小读者的深切期许。本次活动不仅是对一部优秀少儿科普作品的宣传推广,更是传播人工智能知识、引导大众关注人工智能发展的一次契机,也是长江少儿出版社深耕科幻文学与科幻教育领域的重要实践。
在图书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就《超算危机》一书的创作内容、社会价值以及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姚利芬担任学术主持人。
▲专家论坛现场
▲于乃功在会上发言
在关于孩子们在未来要如何和AI相处的问题上,于乃功表示,许多科幻作家的小说中的情形在许多年后会变为现实,他非常佩服科幻作家的智慧。《超算危机》探讨了人工智能未来是否会反叛人类、消灭人类的话题。未来,孩子们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包括思辨能力、对人工智能的关注,还要通过学校信息类、科技类的课程去了解这些内容,并积极参与校园中的技术实践等。他同时鼓励孩子们在学好数学和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要深入理解科幻作品中的奇思妙想。
在谈到人工智能的未来的时候,于老师讲到,有一个涌现的概念——当算力和模型的规模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真有可能出现涌现的问题,人工智能生成自主意识,能行动,会思考,像人一样做事。作为这方面的研究者,他已经在参与关于机器人的标准的制订。现在许多研究项目需要进行伦理论证,因此对于AI会造反这件事,他表示自己对此持乐观态度,毕竟AI还是由人制造的。
▲尹传红在会上发言
尹传红认为,《超算危机》融入了很多高新科技的内容,比如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等。这类作品过去叫机器人小说。人工智能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经历严冬到爆发式增长。《超算危机》以各种情节冲突,抛出这样一个问题:AI会不会反叛人类?《人类简史》的作者在作品中对此也有陈述。他说人工智能有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能够自行决策的人类创造物,有可能会有自我意识。《超算危机》并不是要给大家呈现人工智能带来的恐惧和黑暗,只是讲未来有这种可能性,总体上是科学乐观主义的。
另外,尹传红认为,大家需要关注这部小说的背景。作品中,从空间活动领域来看,人类活动达到影响太阳的程度,范围已经超越地球,这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气候因素与超算危机、科幻背景的设置,以及整个地球的环境和人类的历史有关联。因此我们要从大背景欣赏科幻小说,并且考虑作家的想象力能够走多远。《超算危机》的第二部或者第三部也许可以回答,我们期待后续作品。
▲星河在会上发言
星河认为,《超算危机》不仅是一部讲述人工智能故事的小说,还全方位涵盖了天文学、航空航天、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并融入了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此外,他对书中用飞船激发太阳提升环境温度的情节构思给予高度评价,还表示作品对少年儿童的把握特别到位。
星河表示,这部作品十分可贵的一点在于,历史上很多科幻小说讲的都是人工智能与人的对立,都是简单的非黑即白,人工智能为害人类反叛社会。而这部作品讲了人工智能与人的矛盾、人工智能与自然的矛盾(全球气候变化,激发太阳)、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的矛盾。它不是非黑即白,是多角度的呈现,这是作品的优点。
在这部作品的叙事特色方面,星河认为,凌晨故意用一种冷静舒缓的方式叙述故事,在故事开始描绘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这种描述和作品中强悍的科技对比,形成了一种张力。凌晨所有的作品都是这样产生的张力,虽然大家认为她的作品没有激烈冲突、非常平缓,但是实际上所有张力都隐藏在其中。她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很冷静,但是仍然流露出很多悲悯之心。
▲ 姚利芬担任学术主持人
姚利芬指出,这部小说紧扣现实,虽然凌晨老师高举“人智第一”的旗帜,但是并不影响作品的科学性和真实性。相较于大家平时看的当前主流文学作品,《超算危机》以家庭、成长、亲情为主题,还增加了许多对算法和未来技术伦理责任的探讨,我们称之为“新写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小说”。
▲凌晨分享创作感想
凌晨分享了《超算危机》一书的创作体会,她表示,这部长篇小说是源于自己之前的短篇小说《太阳火》。有一些设定和情节,无法在短篇中呈现,于是用这部长篇新作来表现。作品中的孩子们,都是很普通的孩子,会很主动认真地面对问题,并在能力范围内承担责任,去经历成长。
凌晨表示,自己很善于去制造一种很真实的氛围,会把细微的虚构融入大量的真实场景中,让作品呈现一种很真实的感觉。比如地名的虚构,贵州的天眼是真实的,但小说里很多其他地名是虚构的。营造这种半真半假的氛围给大家,就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进入故事的情境。
活动现场,小读者围绕“AI是否会失控”“如何成为未来科技人才”等问题与嘉宾热烈互动。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活动现场还启动了“人工智能主题作品征集活动”。该活动以《超算危机》为切入口,征集人工智能相关的科普科幻文字与视频,让更多人有机会阐述个人对人工智能科技发展的理解与思考。
活动尾声,会场内仍涌动着思想的热度。小读者们手持签名版《超算危机》与嘉宾合影。这场研讨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学与科技的对话,还在青少年心中埋下了“理性认知技术,勇敢驾驭未来”的种子。正如活动所传递的核心信念:在AI浪潮奔涌的时代,唯有以科幻的想象力突破边界,以人文的温度锚定方向,才能让科技真正成为照亮未来的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