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之路”的遐想
3000多年前的殷墟,永远是一个发掘不尽的秘密。
1976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商代的妇好墓,发现了700多件珍贵的玉器。根据研究,其中差不多有一半是“昆山之玉”。
这个昆山,当然不是今天上海附近的昆山,而是赫赫有名的昆仑山。不消说,这些玉器就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
妇好是谁?
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可不是什么窝在王宫内,手不拿针、脚不出户、娇滴滴的妃子,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女将军。
不,说她是将军,似乎有些委屈她了。严格来说,她是一位杰出的女性统帅。她曾经代替武丁,带领军队南征北讨,建立过不少功勋。其中有一次,她领兵上万人,攻打西边的鬼方部落,得到许多玉石和制作成型的玉器。她的墓里有这么多的珍贵玉石,完全符合她的身份。它们似乎是鬼方战役的战利品,完全有可能成为她的殉葬品。
无独有偶,1989年,人们在江西省新干县的一个商代墓内,也发现了许多类似的玉器,其中有从万里之外来的许多和田玉。
啊,3000年。
啊,上万里。
请问历史老人,那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连一条像样的道路也没有,这些“昆山之玉”是怎么到这儿来的?
这是商的故事。
据说,周穆王巡游西方,在瑶池和西王母告别的时候,热情的西王母曾经送给他一些珍奇的玉石。
这是周的故事。
商和周,这两个遥远的王朝,跨过有记载和没有记载的历史阶段,悠久得几乎没法触摸,但是遗留在那古老的时间夹缝里的一块块玉石是可以触摸的。
商周时代,昆仑山下出产的和田玉怎么钻进神秘的妇好墓,来到黄河下游,甚至来到长江下游呢?
这不是科幻小说,这是一段严肃的历史。面对商周古墓出土的这些“昆山之玉”,人们只能做出当时曾经有一条“玉石之路”的推测。
是啊,“昆山之玉”实在太有名气了!
玉石是天然的产物,是大自然馈赠给人们的最古老的礼物,哪怕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原始人也能够发现。不像丝绸还需要培植发明,不那么容易制作出来。
和田一带的人们很早就发现美丽的玉石了,大约在3000多年前,这里就有采玉、琢玉的部落。和田玉石成为最早的商品和礼品,以昆仑山下的玉石产地为中心,一步步由近而远,朝东方和西方传播:向东经过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或者青海高原,逐渐到达远古中国的腹地;向西经过帕米尔高原、中亚、西亚,直至地中海边。早在丝绸之路之前,一条朦朦胧胧的“玉石之路”就已经出现了。这才有妇好墓内似乎不可理解的“昆山之玉”。
话说到这里,人们不禁会问:“玉石之路”历史到底有多悠久?商周时期发现的和田玉是不是最早的?
不,这条“玉石之路”上还有更早的发现。新疆罗布泊地区的楼兰遗址,曾经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玉斧。这儿一大片茫茫沙漠,哪来的玉石?经过地质学家鉴定,这些玉斧就是用和田的羊脂玉和青玉制成的。不消说,它们比中原地区商周时期古墓里的那些玉石早得多。
甘肃、青海一带的齐家文化等史前文化遗址,也出土了许多史前时期的和田玉器。相比而言,妇好墓中的和田玉还是较晚的。
是啊!事情就是这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这条“玉石之路”比2000多年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所开辟的丝绸之路更加悠久,很可能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了雏形。后来名扬四方的丝绸之路,就是从“玉石之路”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只不过丝绸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加受到人们欢迎,蒙昧年代的“玉石之路”才逐渐演变为人人知晓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们述说丝绸的历史,可不能忘记远古时期那一块块硬邦邦的玉石铺砌的道路。
杜甫的一首诗说:“旧随汉使千堆宝,少答胡王万匹罗。”其中的“千堆宝”,说的可能就是西方馈赠的和田玉。诗中把这样的西域宝玉与中原赠送给胡王的丝绸相提并论,十分形象地反映出后来丝绸之路上双方交换的主要物品。这表明古时的“玉石之路”,在后来的丝绸之路阶段也还没有完全失去意义。
再一个问题,这些和田玉是怎么运送出来的呢?
不消说,主要是当地人带出来的。可是战国时期尸子的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取玉甚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反。百人往,十人反。”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早在战国时期,内地就有“千人”“百人”的队伍前往遥远的和田“取玉”了吗?如果这是真的,“玉石之路”上应该翻开值得注意的一页了。
说起“玉石之路”,不能不说起玉门关。这是大汉帝国的国门。大量丝绸从这里运出去,玉石又经过这里运进来。只消仔细琢磨一下“玉门关”这个名字的含义,就可以理解古老的“玉石之路”是怎么一回事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想一想,为什么这里不叫“丝门关”呢?可见当时人们十分重视玉石进口,它的意义似乎比丝绸出口还大得多。
“玉石之路”的谜实在太多太多,需要好好研究清楚。
小知识·古老的“草原之路”
春秋战国时期,原本居住在敦煌附近的塞人,沿着天山一步步西迁,散布在阿尔泰山至巴尔喀什湖一带,和中原内地进行贸易。内地输出的主要是丝织品和金属器具,输入的主要是牲畜、皮毛和玉石。
塞人的西边还有分布在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的斯基泰人,那是一个善于养马的游牧民族。公元前9 世纪以来,他们也开始和中国进行零星的贸易。
再往西边,咸海、里海、黑海以北的草原,以及欧洲东部,还分布着其他草原民族。尽管他们不能和中国直接联系,但是通过一个个部落之间相互交换, 一些中国产品也能传递到这些地方,一条比后来的丝绸之路古老得多的“草原之路”形成了。
《南方丝绸之路》
筇竹、蜀布的启发
请问,张骞开辟的北方丝绸之路是最早的一条丝绸之路吗?
不,还有一条丝绸之路早得多。
这话让张骞自己说,请历史证明吧。
《汉书·张骞传》记载,当张骞通西域,到达大夏(今天的阿富汗北部)的时候,十分意外地发现了筇竹杖和蜀布。见多识广的张骞,一下子认出来,这是中国蜀郡的地方特产。
这里和蜀郡相隔十万八千里,沾不上一丁点儿边。他自己好不容易才刚刚来到这个地方,到中国的路才开通,这里怎么会有蜀郡的筇竹、蜀布?难道还有人比他来得更早,是飞来的不成?
他觉得很稀奇,便打听这些东西的来历。
当地人告诉他,这是从身毒运来的。
身毒就是印度,和中国隔了一道巨大的喜马拉雅山墙。从前在中原内地,张骞也没有听说过身毒和中国有什么联系。
聪明的张骞想,那边必定还有一条秘密通道,从蜀郡经过身毒到西方。这些筇竹、蜀布必定是从那条路运出来,由身毒商人再转运到这里的。
他没有猜错。后来的《汉书》上更加确切地说,从身毒国行数千里,可以遇见中国蜀郡的商人做买卖。不消说,那条路不仅存在,而且是畅通的。
张骞是个细心人,认真计算了一下:大夏在中国中原西南12000 里处,身毒在大夏东南几千里处。身毒有蜀郡的商品,必定距离蜀郡很近。
他仔细回想,曾经听说过蜀郡西南有身毒国,当时没有在意。中国的蜀郡,与身毒国隔着千座山、万道岭, 怎么知道境外有这么一个地方呢?如今细细一想,看来蜀郡和那里,必定早就有一条路相通了。
张骞这次出西域,就是想找一条通往西方的安息(波斯)、大秦(罗马)的安全又近的路。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来到眼前的大夏这个地方。一路上非常艰险,他时时受到汉朝的死敌——强大的匈奴威胁。如果换一个方向,从出产筇竹、蜀布的蜀郡出发,经过身毒到这里, 岂不是安全得多?
这一琢磨,张骞心中有数了,回到长安,就向汉武帝报告在大夏发现筇竹、蜀布的情况。张骞主张换一个方向试一试,避开匈奴的威胁,经过蜀郡和身毒到西方。这条路上没有强大的敌人,必定安全得多。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听,十分赞赏这个计划,立刻派对西南地区熟悉的司马相如等人,从蜀郡和犍为郡出发,分为四队前往寻找通向身毒的道路。想不到,这些队伍都被当地的少数民族部落堵住,汉朝使者没法前进一步。
唉,这简直就是阴沟里翻船。堂堂大汉帝国能打败匈奴,怎么会被这些山里的小小部落钳制呢?这些少数民族部落也不卖一点面子,干吗要和大汉帝国作对呢?
道理很简单,这些部落一来担心中央王朝吃掉他们, 二来为了维护这条秘密商路的控制权。他们允许一帮帮山间铃响马帮和对自己有益无害的商队通过,却绝对不允许强大的中央王朝势力进入,逐渐控制这条商路和自己的地盘。虽然自己的实力不够,不能和中央王朝明着开仗,但是依靠地势艰险,山高林密,也足以阻挡强大的对方了。
噢,大象斗不过蚂蚁,汉朝朝廷只好放弃了对这条道路的开辟。不过,张骞的发现还是很有意义的,至少证明了南方还有一条通道比北方丝绸之路早得多。 北方丝绸之路基本上是官府开辟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这条路是民间开辟的。这一点,要弄明白。
小知识·筇竹
筇竹,又叫罗汉竹,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特有品种, 属于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是稀有竹种。竹面光滑,竹节高高隆起,好像圆环形的脊,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古时候, 人们常常用它制作手杖。筇竹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西南部的边缘山区,雅安地区的大相岭一带。汉代的临邛郡(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命名和它有关系。昆明著名的筇竹寺,也是以它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