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我的童年是游戏》:难忘童年的馈赠
作者: 舒伟 发布时间:2025-04-03 14:39

近日读到北京师范大学王泉根教授的散文集新著《我的童年是游戏》,开卷伊始,顿觉进入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童年与成长的人生境界,耳边仿佛响起由婉转到昂扬的童年与成长的生命交响乐。泉根教授是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评论家、散文家,多年来投身中国儿童文学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事业,成果斐然,影响深广。而这部散文集是他多年来在儿童文学散文创作领域辛勤耕耘的丰硕收获,收入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世纪长城”的《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成为当代童年叙事之散文写作领域的新景观,可喜可贺。

这部童年叙事散文集共收入四辑散文,第一辑题为“路过乡梦的镇口”,是多篇追溯童年和少年时光的散文记述;第二辑题为“那些读书的滋味”,收入有关读书与学问,求知的真谛与况味,灵感与著述,书展与文化等命题的散文篇章;第三辑题为“探寻遥远的青鸟”,是作者记述在异国他乡的探寻及国内游历的观感;第四辑题为“和有故事的人交谈”,呈现了作者当年对中国文坛著名作家、文人进行访谈的珍贵历史画面,包括著名作家、文史学家郑逸梅,著名导演、新中国电影业的奠基人之一谢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和金波,以及韩国儿童文学学会会长李在彻教授,他们都是承载着深沉故事的先辈。作者对他们的探访,与他们的对话,既是一种代际传承,更是一种面对下一代的薪火传递。

散文集从重返童年时光的散文叙事到回顾人生旅程重要阶段的心路历程,从呈现事业与人生之路多姿多彩的景观,到语重心长的智慧和经验分享。一方面是作者回望童年经历时吐露的心曲和乡愁,另一方面是具有丰富人生阅历和深厚治学造诣的学者、作家与天真、好奇的儿童和青年学子分享人生智慧的对话,作者将自己从童年伊始的人生旅程中获得的深沉认知和深切感悟,倾注在自己的散文叙事之中,细腻生动,春风化雨,既传递人生智慧,又揭示童年与成长的重要命题。

现代散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作者的个性化体现,依托的是“他者”无法替代的“自我”个体生命体验。作为叙述者的“我”,是作者人格、品性、内在气质、文化修养、认知水平和文学表达力等因素的集中投射。作品第一辑“路过乡梦的镇口”是弥足珍贵的文化童年叙事,是整部散文集的灵魂篇章,占了全书五分之三的文字量。作者讲述亲身经历的童年生活、情境和成长感受,使作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感人至深的吸引力。

从《村小读书记》开始,如溪水般流淌的文字便引导着读者进入作者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浙东绍兴市章镇。这座位于“唐诗之路”曹娥江江畔的小镇自古人文荟萃(曹娥江便是以东汉孝女曹娥命名的),不仅有山水诗仙谢灵运的“北山别墅”,还是东汉哲学家王充的故里,曹娥江中游就是东晋名相谢安的隐居地东山,曹娥江上游还有诗仙李白所吟唱的“送我至剡溪”诗句中的剡溪……不过在相当长时间里,故乡的人文故事都没有与这个幼童和他的家庭产生任何关联。父母为了谋生,很早便离开家乡前往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山城,留下小泉根与祖父母及小叔在一起生活,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地道的“留守儿童”。父母、祖父母以及他所认识的故乡所有亲戚,皆为为衣食和生存而辛勤奔波劳作的普通百姓,父母连小学都没有读完便外出谋生,而其他亲戚中没有任何人上过中学,自然不会对家乡历史悠久的文化名胜产生兴趣。

泉根的祖父供职于街道供销社,还被派到下面的村里做销售点的营业员。幸运的是,尽管远离父母,小泉根得到了祖父母和小叔叔的精心呵护。尤其幸运的是,祖父时常用筷子头蘸着绍兴老酒的酒杯,在八仙桌上一笔一画地为孙儿进行写字启蒙,成为孩子读书识字的开端,也种下了孩子热爱读书和写作的种子。从离家十里的河浮村小初次上学,到进入章镇镇中心小学上学,章小、伴月庵小学成为多么亲切的名称;再到进入章镇中学读初中,读书求知的种子在他心中茁壮成长。从这些童年叙事散文中,我们真切感受到童年与成长的脉动:忆昔幼年时,志尚好读书。被褐怀珠玉,终存童蒙心。

初中毕业后,窘迫的家境使他前往上虞复卮山区当插队知青。但无论何时何地,读书求知的渴望从来不曾黯淡——从参军入伍跨入军营,退伍后在上海铁路局杭州机务段当工人,以及到重庆铁路局九龙坡机务段当列车司炉,读书求知的自觉行为始终伴随着年轻人在生命旅程中跋涉前行。1977年,在历史变革的大潮中,仅有初中文凭的泉根考入西南师范大学,成为中文系的读书人。四年后,他考进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成为蒋风先生的硕士研究生,攻读儿童文学。获得杭州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其时,浙师大文学硕士文凭由杭州大学颁发)后,泉根回到西南师范大学任教,从自觉的读书人转型为教书育人的教授、学者。再往后,他奉调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重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成为国内首位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北师大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以及亚洲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这些人生历程通过作者具有鲜活现场感的自述呈现在读者面前。尽管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被称为一条“光荣的荆棘路”,既艰辛又“寂兮寥兮”,但他“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在锲而不舍的耕耘中焕发出儿童文学研究的学术生命力和时代荣光,为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和文化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这些童年散文叙事篇章还鲜明形象地呈现了童年与成长的另一个重要母题:热爱劳动。幼童泉根从小与善良勤劳的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闲暇时,小泉根跟着小叔叔学会了搓绳,甚至学会了做草鞋,而那时出售草鞋可以挣点钱补贴家用。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场面:夜幕降临,屋里的小叔叔动手编草鞋,小泉根坐在一旁的小板凳上,用箬壳丝搓绳,然后递给小叔叔。祖母在煤油灯下做针线活,祖父则在记账,记一天摆摊的进账,或者一天开销的“家庭零用账”。晃动的灯光把一家人的人影大大地映在墙壁上,生动而温馨。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供应紧张,祖父祖母和小叔叔总是让小泉根先吃饱,小泉根也很懂事,除了学着搓麻绳,做草鞋,他还跟着小叔叔到镇边河滩荒山开挖了一块荒地,种菜改善生活,从南瓜、丝瓜、油菜、芥菜到番茄、土豆、红薯。所以,劳动从小就成为小泉根生活中一件很自然的生活方式。平常放学回家,他都会习惯性地背上锄头,去自家开垦的荒地干活。这成为儿时生活给予他的又一个珍贵馈赠——热爱劳动,不怕吃苦,而另一个珍贵馈赠就是前面论及的热爱读书,渴望求知。这两个童年的馈赠始终伴随着他的成长,延伸到小学和初中时期,乃至整个人生历程,成为作者心灵成长史的两个关键因素。

在命运安排下,“留守儿童”得到祖父母的悉心呵护,同时受到良好家风和勤劳品性的影响,以向善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坚守内心的信念,获得内心的成长,最终成为生活中不屈的强者。作者的散文化童年叙事揭示了幼小心灵的精神成长历程。作者将自己童年生活的记忆,以及自己从不懈奋斗的人生旅程中获得的经验智慧和深沉的感悟化作吐露心曲的散文篇章,拓展了散文童年叙事的艺术空间和表现疆域,为当代青少年读者奉献出丰富的精神食粮。

作为人类个体生命中一段特殊的初始阶段,童年是流逝的,一去不复返的,又是可以珍藏、追溯,并且在更高的艺术层面重现的。童年是生理的,更是心理的,这正是现代童话心理学探寻童话深层意义的出发点。就精神向度而言,童年是无畏的,心比天高的;但童年又意味着“年幼无知”,需要成人的呵护和引领。泉根教授的童年叙事散文集依托童年,守望童年,同时又超越童年的更高层面的艺术表达。这些散文篇章焕发出独特的童年气质和童年精神,由此将作者的儿童文学学术研究和童年叙事的散文写作贯通起来。通过浓郁优美的散文笔触记述个体生命体验的童年世界,提升了童年叙事散文的艺术品格和文学表达。

(舒伟,儿童文学评论家、翻译家。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外国儿童与青少年文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委员。)

▲ 2025年4月2日《中华读书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