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少儿科普名著(插图珍藏版)·人类的童年
目录:
北京人的故事
故事的由来 2
猎 火 4
喂 柴 14
驱 兽 23
打 虎 30
山顶洞人的故事
故事的由来 42
捕 鱼 43
杀 象 51
学 艺 59
埋 尸 66
缝 衣 72
钻 木 78
半坡人的故事
今日向何方 96
张 弓 99
种 粟 111
驯 狗 121
养 猪 129
织 布 137
制 陶 146
画 符 154
易 物 162
计 数 171
斗 械 179
后 记 193
传世少儿科普名著(插图珍藏版)·大象的故事
目录:
到动物园里去看大象 1
瞎子摸象 1
现代最大的陆生动物 2
曹冲称象 4
灵巧的鼻子 6
蒲扇般的耳朵 9
大象牙 9
自然博物馆里的大象 11
磨子似的臼齿 11
巨大的脑袋 13
柱子似的腿 15
统一的有机体 16
西双版纳密林中的大象 18
大象的家乡 18
大象的生活 21
生儿育女 23
长寿的动物 25
人和象 28
从“大象怕老鼠”谈起 28
大象学校 29
从动物园到马戏团 30
大象想自杀 32
“工人”“农民”和“士兵” 33
象“保姆”和象“渔夫” 35
大象“画家”和“警察” 37
象牙和象肉 38
大象的恶作剧 40
地底下的大象 43
为什么叫作“象” 43
观一指而知全身 44
居维叶的故事 45
鉴定错了化石 47
“有字地书” 48
始祖象、恐象和乳齿象 51
象的系统树 51
猪那么大的象 53
大象起源于中国 54
分道扬镳 55
可怕的象——恐象 56
下颌很长的乳齿象 58
下颌像铲子的象 59
下颌很短的乳齿象 61
真正的象 62
真象的始祖 62
齿脊像屋脊的象 63
“北京人”吃过的象 64
冰箱里的大象 65
黄河象的发现 69
珍贵的化石 69
老年的公象 71
灭顶之灾 72
古代的地理和气候 74
象的亲属 76
奇异的蹄兔 76
海牛 77
“美人鱼”——儒艮 79
5000万年的回顾 81
象的变化和发展 81
象为什么会变 82
象的起源和未来 84
后记 87
传世少儿科普名著(插图珍藏版)·奇异的恐龙世界
目录:
写在前面 1
龙与恐龙 3
可怕的宝物 6
奇怪的牙齿 8
恐龙时代 10
爬行动物和恐龙 12
恐龙的家谱 14
貌不惊人的祖先 17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19
早期蜥龙类——腔骨龙 20
蜥脚类的祖先——禄丰龙 22
大发展,大繁荣 24
恐龙家族中的“狐狸”——虚骨龙 26
另一支虚骨龙——似鸵龙 28
可怕而古怪的恐爪龙 30
恐龙世界的霸主——霸王龙 32
又一位“暴君”——永川龙 34
恐龙家族的“巨人”——马门溪龙 37
“特大恐龙”之谜 39
破纪录的恐龙——梁龙、腕龙、震龙 41
“打雷的蜥蜴”——雷龙 43
恐龙世界的“四不像”——芙蓉龙 45
光怪陆离的一支——鸟龙类 47
弯曲的蜥蜴——弯龙 49
恐龙世界的“羚羊”——棱齿龙 51
放大的弯龙——禽龙 53
头长巨瘤的肿头龙 55
长着鸭嘴的恐龙——鸭嘴龙 57
中国的鸭嘴龙 61
身披利剑的剑龙 63
身披铠甲的甲龙 66
头上长角的角龙 68
恐龙的“堂兄弟” 72
奇异的翼龙 73
翼龙之谜种种 76
海洋的骄子——鱼龙 79
海陆两栖的蛇颈龙 82
一场空前浩劫——恐龙的大灭绝 84
恐龙世界的珍品——恐龙蛋、脚印和木乃伊 90
一窝小鸭嘴龙 97
他们说:我们见到了恐龙 98
可怕的海怪 99
神秘的尼斯湖怪 102
到处发现了湖怪 104
太平洋里的怪兽 107
追踪活恐龙 109
可怕的巨蜥——科摩多龙 112
龙子龙孙——今天的爬行类 115
尾声 118
后记 119
传世少儿科普名著(插图珍藏版)·珍稀动物大观园
目录:
我国珍稀哺乳动物 1
懒惰的蜂猴 3
大个子台湾猴 6
叶猴的家族 9
“美人”金丝猴 14
人类远亲长臂猿 18
风靡世界的大熊猫 22
从害兽到一级保护动物 30
“百兽之王”——老虎 33
我国现存的老虎 35
“美人鱼”——儒艮 37
“活雷达”白鳍豚 39
巨大的陆生动物亚洲象 43
愿野马在祖国大地繁衍昌盛 48
吃苦耐劳野骆驼 51
高山珍兽白唇鹿 54
时来运转的海南坡鹿 57
坎坷“游子”麋鹿 59
“穿白袜子”的野牛 63
我国特产野牦牛 66
多灾多难的高鼻羚羊 69
名牛实羊的羚牛 72
我国珍稀鸟类 75
消灭蝗虫的英雄——白鹳 77
白鹳的“堂妹”黑鹳 80
国宝朱在发展 82
朱的同科“姊妹” 87
鸟中“傻子”黄腹角雉 88
高山俊鸟绿尾虹雉 91
“拼命三郎”褐马鸡 93
高山雪雉藏马鸡 96
“富贵闲人”蓝鹇和白鹇 98
珍稀观赏鸟白颈长尾雉 101
“义务气象员”黑颈鹤 104
能歌善舞的丹顶鹤 108
高雅俊逸的白鹤 113
多情的大嘴鸟——犀鸟 116
家鸡的祖先——原鸡 119
水禽中的佼佼者——鸳鸯 122
园林之花——锦鸡 126
“绿色王子”绿孔雀 130
闻名世界的大天鹅 134
我国其他珍稀动物 137
扬子鳄有救了 139
驰名中外的瑶山鳄蜥 143
两栖动物“娃娃鱼” 146
同乡故友中华鲟、白鲟 149
脊椎动物的祖先文昌鱼 154
后记 156
传世少儿科普名著(插图珍藏版)·人类的童年
猎 火
天气闷热得要命。
太阳已经偏西,照不到猿人洞口了,然而没有一丝丝风,山洞附近的树木花草,一动不动地呆立着,好像也闷得受不了似的。
山洞里虽然阴凉些,但是潮湿得很,地上湿漉漉的,石壁上也淌着一滴一滴的“汗珠”。
一个花白胡子的猿人老头儿,刚打制好几把石刀,仿佛浑身很不带劲儿,几十年来他身上留下的伤疤一齐在隐隐作痛。他只得停了下来,朝身边一个名叫小猴儿的孩子看了一眼。这孩子替老头儿到河边找了好几趟石块,现在也乏得躺着不想动弹了。老头儿怕他受潮,就吆喝了一声,左手拄了根大松树枝当拐杖,右手拉着小猴儿,一瘸一拐地走出洞去。
后边山上,传来了成年女猿人和孩子们的笑声、叫喊声,她们在采集着野果。东南河边平原上,男猿人们在怒骂着、呼叫着,他们在追赶着什么野物吧!
山洞外面似乎并不比洞里舒服。老头儿正打算拉着小猴儿回洞去,忽听“呼”的一声,一阵风从山后刮了过来。
刮大风了。一团乌云很快就把太阳遮住了。
风越刮越大,乌云也越积越厚,大地一下子变得昏沉沉的。
老头儿知道大雷雨马上要来了,立刻用两手合成筒形,套在尖尖的、长满花白胡子的嘴上,向东南平原和后山呼叫了几声,就拉着小猴儿走回洞去。
紧跟着进来的,是一个叫阿鹿的青年女猿人。接着是几个笑着、叫着的女猿人,她们捧着、抱着连枝带叶的野果,有的还背着、抱着小娃娃。最后进来的是一个半老女猿人阿犹——她背着一个名叫小兔儿的女孩——和一个半老男猿人阿豫。
小猴儿立刻挣脱了老头儿的手,叫喊着迎了上去,从她们手上接过野果,藏到洞的深处。
“轰隆隆”,一声雷响,大雨点儿噼里啪啦地掉了下来。
一个叫阿马的青年男猿人,一手拿着棍棒,一手提着一只刚打到的小兔子,冒着急雨,冲了进来。接着,几个男猿人,手中拿着棍棒和石块,也叫喊着冲了进来。
他们放下手里的东西,从突出的眉脊上挥下雨滴和汗水,呵呵地喘着气,叽叽咕咕地嚷着。
“轰隆隆——嗵!”
一声巨响,地动山摇。一些沙石,从山洞顶上唰唰掉了下来。挤在一块的猿人们以为山洞要塌了,立刻一窝蜂似的从洞里蹿了出去,有的连随身带的棍棒都忘了拿。
来到洞外边,大伙儿就看到北山树林子里,一团黑烟冲上天空,一只通红的、没有一定形状的怪物正在吞吃着树木。那些豺狼麋鹿都慌慌张张地从树林子里冲了出来,东奔西窜,没命地逃。
“跑!”阿马大叫了一声,带头奔向河边,往东南方逃去。接着,男人、女人、孩子们也跟着乱窜。
“咦——”老头儿打了一个呼哨,顺手拉住了跑在最后的阿豫和背着小兔儿的阿犹两个半老猿人。
“跑吗?”
他见大家停住了脚步,便放了阿犹和阿豫,挥舞着双手,叫了一声:“来!”
听老头儿一呼唤,大伙儿虽然心头还在突突地跳,可是都服从地走了回来。
“斯——火也!”
“火?”大家学着说了一声,你瞧着我,我瞧着你,都觉得挺新鲜。有几个年纪大点的还“哦”了一声,仿佛说,原来就是这个。因为他们多次听老头儿说过火这怪物,可是亲眼看见,这还是第一次。
接着,老头儿指了指北山的树林子,告诉大家:“火——向东——河——过不去的;向这——水沟、石头——过不来的。”老头儿见大家安静了下来,就指手画脚地又一次给大家讲起了火的故事。
老头儿的话,简单粗糙,又结结巴巴的,不用翻译,我们现代人是听不懂的。不过当时他打了很多手势,做了很多动作,所以在场的猿人听得津津有味。后来,老头儿坐下来了,大家也就围着他坐了下来,听他慢慢地讲着。
这时,雨已停了,云散天青,太阳显得更加灿烂辉煌。但是,北山树林子里的火,还在熊熊地烧着。
传世少儿科普名著(插图珍藏版)·大象的故事
到动物园里去看大象
瞎子摸象
小朋友到动物园里去玩,最喜欢去看大象。许多小朋友围着栏杆,有的指着大象的鼻子发笑,有的指着大象的腿惊奇地叫起来。趁着大家高兴的时候,我先讲个瞎子摸象的故事吧!
从前,印度国有六个瞎子。因为他们是生下来就瞎的,所以他们从来没有看见过任何东西,也从来没见过大象。
他们多么想知道大象是个什么样子呀!
有一天,他们在路上走,只听得有人在吆喝:“闪开,闪开,大象来了!”
他们觉得这是一个了解大象的好机会,便央求人家领他们走到大象跟前,动手摸起大象来。
一个瞎子摸着大象的躯干,便说:“啊,大象原来就像一堵柔软的墙壁啊。”
另一个瞎子摸着大象的腿,嚷道:“不对,大象像一根肉柱子。”
第三个摸着大象的鼻子,他说:“啊,不,不!大象像一条很粗的蛇。”
第四个摸着大象牙,他说:“我认为,大象像一根玉石做的棍子。”
第五个摸着大象的尾巴,他说:“不,大象像一根绳子。”
还有一个瞎子个子最高,摸着大象的耳朵,他说:“你们都错了,大象像一把大蒲扇。”
于是,他们争论起来,各执一词。其实,六个瞎子都接触到了一部分真实,但都没有了解大象的全部情况。
现代最大的陆生动物
到动物园里去的人,特别是小朋友,总是兴致勃勃地要去看看大象。
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去看大象呢?
也许因为大象个子很大吧!
是的,大象身躯庞大,头大,耳朵大,鼻子长,腿儿粗,除了一双眯细的小眼睛和一条细瘦的小尾巴,身体的其余部分都很大。它是现代最大的陆生动物。有一种大象叫非洲象,高可达3.8米。如果你身高1.6米,那它的身高是你的2倍多。非洲象从头到尾最长达10米,这一点,人没法跟它比,因为人是两腿直立的,象是四脚着地的。另一种象叫亚洲象,个子矮一些,但也有3.2米高。
我们这里说象是最大的动物,不是说它是最高的动物。因为长颈鹿最高可达6米多,比最高的大象还要高60%。
我们这里说象是最大的动物,而不是植物。因为大家都知道,很多树木都比大象高大很多。如果把大象牵到美洲142米高的巨杉、澳大利亚495米高的桉树跟前,那真是渺乎其小了。
我们这里说象是现代最大的陆生动物。为什么要加个“陆生”呢?因为地球上除了29%的陆地,还有71%的海洋。而在海洋里,有些动物要比大象大得多。最大的蓝鲸(又叫蓝长须鲸),体长达33.59米,体重达200吨,相当于二三十头成年非洲公象那么重。
请注意,在“最大的陆生动物”几个字的前面,为什么还要加“现代”两个字呢?因为古代有些动物也很庞大。如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的7000多万年前的鸭嘴龙,长17米,高8米;l.4亿年前的合川马门溪龙,高3.5米,从头前端到尾末端长22米,重30—40吨。全世界最大的恐龙长42.7米,重100多吨。它们都比现代的大象大得多。2000万年前的巨犀,头长1.5米,肩高5.14米,头顶高度8.23米,也比现代大象大。
所以,完整地讲,应该说大象是现代最大的陆生动物。你看,话要说得准确,真是不容易呀!
那么大象,或者别的陆生动物,能不能长得特别巨大呢?比方说,高度是现代象的10倍,行吗?不行!因为那就得解决很多问题。首先是身体支撑问题。象的高度是原来的10倍,体积就会是原来的1000倍,可是四条腿的横断面只是原来的100倍,它们就会支撑不住巨大的体重。如果不按比例,象腿特别粗,粗到肚子下面长满了腿,那大象就会无法活动。这就是陆生动物不可能长得特别大的缘故。
至于海生动物蓝鲸,尽管体重是大象的二三十倍,但是它仍然可以自由行动,因为海水负担了它的体重。如果它冲上陆地,就会被自己的体重压死。
传世少儿科普名著(插图珍藏版)·奇异的恐龙世界
可怕的宝物
1795年,一支法国军队包围了荷兰一座小镇附近的建筑物,一位将军望着这座房子,心里七上八下。其实,法国人一通炮火就可以炸平它。但是,他要保住这座房子。原来,这座房子里藏着一件无价之宝,法国将军准备把它献给法兰西共和国。
这件宝物不是别的,原来是一块巨大的下颌骨化石,上面长满了短剑般的牙齿,可怕极了。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动物的骨头,但整个欧洲都知道它。这块长一米半的大骨头,变成了你争我夺的无价之宝。
后来,这块骨头作为战利品,被运到了巴黎,年轻的古生物学家居维叶开始研究这块化石。他把这块化石与大象对比,觉得差别很大,但和一种生活在热带的巨蜥相似。居维叶认为,越古老的动物,与今天的动物越不一样,因此,这块化石很可能属于遥远年代的一种爬行动物的颌骨。这时候,一位名叫科尼贝尔的牧师,给这种动物起了个名字——沧龙。而另一位牧师推测,这种灭绝的巨型蜥蜴身长6米,但居维叶估计,这种动物身长超过12米。
居维叶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相信上帝创世和《圣经》上“摩西洪水”的说法,因此,他虽然看出了动物的古老性,但无法解释它们的来龙去脉。
奇怪的牙齿
因为人们从来没有见过活的恐龙,开始时,谁也不知道地球上生活过这种古怪的动物。要认识它们,得费上九牛二虎之力。
1822年,英国一位医生兼化石采集家曼特尔(1790—1852年),在新开辟出来的公路岩壁上,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牙齿和骨骼。这些牙齿巨大,齿冠被磨成平滑的斜面。他想这一定是一种吃植物的动物,但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动物。
曼特尔把一颗牙齿送给居维叶,居维叶看了之后,认为这是犀牛或河马一类的动物的牙齿,但曼特尔不大同意这个结论。
曼特尔后来又请教了另一位学者——牛津大学的巴克兰,巴克兰也无法肯定,只是附和了居维叶的看法。
曼特尔决定自己研究。他在伦敦亨特博物馆,看到了一位博物学家从南美采到的鬣蜥,发现鬣蜥的小牙齿很像他发现的化石牙齿。于是,他得出结论,他发现的化石,很可能来自一种古代爬行动物。他给化石起了一个名字,叫“鬣蜥的牙齿”,我国古生物学家把这种动物译作“禽龙”。
曼特尔根据牙齿的大小,来推算这种古动物的个体,发现这是一种大得吓人的动物,活着时身体长度有18米。
曼特尔还在同一个地点,发现了许多其他种类的恐龙化石。这样,他恐龙研究的序幕从此拉开。
经过人们几十年的探索,恐龙,这种早已灭绝的动物,才渐渐为人所知。1841年,一位年轻的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在他的论文中建议,把这种巨大的爬行动物称为“恐龙”。这是一个很恰当的名字,人们一看到它,就会想到这种动物巨大而凶猛的样子。
恐龙时代
我们要知道古人的生卒年代,可以去查史书,或去看他的墓志铭。但是,恐龙死后,没有人给它们写传记,它们的生卒年代是用地质学方法知道的。
今天我们知道,地球的年龄已经有46亿岁了。但是地球上的生命出现,也就是说,从第一个细胞出现到今天人类时代,大约只有30多亿年。在30亿年中,地球上的生命从单细胞发展到多细胞,并且有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分化。
动物中的一支,叫脊椎动物,在4亿多年前,占领了地球上的海洋、湖泊和河流,它们就是鱼类。那时的鱼,和今天的鱼不一样,非常原始,但它们在当时是地球上最高等的动物。这时是地球上的“鱼类时代”。
大约到3亿多年前,有一种鱼类从水里爬上陆地,变成了两栖动物。这在生物进化上是了不起的大事。与此同时,湖岸、海边的近水地带,也有刚从水里移到岸上生长的植物——裸蕨,这种植物使荒凉的土地披上了绿装。
在进化水平上,两栖动物比鱼类要高一等。它们克服了呼吸和运动上的两大障碍,锻炼出陆地运动所需的强有力肢体。但是,它们幼年期和繁殖后代的时候,仍要待在水里,就像现在的青蛙。所以它们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在2亿~3亿年前这段时间,两栖类是地球上最高等的动物,这是地球上的“两栖类时代”。古代的两栖类,模样很古怪,又大又笨,后来统统灭绝了。今天的两栖动物,是这类动物中残留的一小部分。
传世少儿科普名著(插图珍藏版)·珍稀动物大观园
懒惰的蜂猴
人们常常把那些不爱干活的人叫作“懒汉”,对于这种懒人,可以用各种方式改造他们,使他们成为勤奋的人。有一种被称为懒猴的动物,属灵长目,和人有点联系,可是它们怎么也不会变成勤快的猴。这种猴大名叫蜂猴,外表倒是挺可爱的:金黄色的皮毛,背中央还有一道棕褐色的直线,圆圆的头上长着一对小耳朵。它们虽然耳朵小,可听力很好;眼睛又大又圆,周围有黑眼圈,活像戴上了墨镜。白天它们眼大无神,看不清什么,到晚上这副眼镜可就发挥了作用,真可谓“夜眼”了。蜂猴躯体矮胖,四肢短粗,个头比家猫还小点,人们可以抚摸它、抱它。1~2厘米的小尾巴隐藏在毛里,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它是高等的无尾猿呢!
为什么叫它懒猴
蜂猴这个名字本来就很美了,可为什么又称它为懒猴呢?让我们看看它的行为动作就不难理解了。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蜂猴是灵长类进化中相当原始的种类,也被称为原猴类(不是猿猴),它们曾广泛分布于亚非大陆,但进化中它们落了伍,大部分消亡了,能生存下来的只能藏于密林中以被动的方式生活。亚洲仅残存几种,即蜂猴、瘠懒猴和数种眼镜猴。非洲种类略多些,主要是因为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分开,莫桑比克海峡使它们得以保存下来。原猴远隔万里分布于东非、南亚两处,有人便以此作为大陆漂移的重要证据。
蜂猴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密林中,那里敌害少,气候湿润温暖,食物丰富(鲜叶、嫩芽、种子、果实、小鸟、鸟蛋、昆虫、蜥蜴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种环境养成了它们的惰性。它们白天在树洞中或树杈间,将身体蜷成一个圆球埋头大睡,如果不是肠胃叫苦,它们好像要永远睡下去。晚上醒来,它们在树枝上或倒挂在树枝下,慢条斯理地向前爬行,用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四处张望,然后选择可口的食物细嚼慢咽地吃着。它们吃得很慢很慢,每顿只吃一点,真像人们说的那些饭量小的人“吃猫食”一样,吃一点就饱了。这也难怪,因为它们不爱活动,新陈代谢的速度就慢,一天到晚除了睡觉和觅食外,再也没什么别的活动了。时间长了,它们全身长满了绿色的地衣、藻类,真是名副其实的“懒猴”。
处变不惊
从前有人为懒汉编了一个故事,说是一个人懒得连脸也不愿洗,以致脖子上的污垢很厚,一个小偷来他家偷东西,在他脖子上砍了一刀也没有伤着他。懒猴也和懒人一样,全身的绿色是它的保护色,藏在万绿丛中很难被敌人发现。即使真的被敌人发现了,它也会处变不惊,这倒不是因为它沉着,而是因为它反应迟钝。
有一次,一只懒猴被狗咬了一口,它却满不在乎地慢慢转过头来看看,发出蜜蜂似的嗡嗡声作为抗议。有人形容说,星期一扎它一针,它星期三才会哎哟叫一声。别看它反应迟钝,可有一种本领是别的动物都比不上的,那就是它能牢牢地抓住东西,让它松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人曾经看到一个猎人打死了一只懒猴,可它的脚趾仍然将树枝抓得牢牢的,不肯掉下来。
大个子台湾猴
大陆变迁的产物
猴在它的进化过程中,依自然资源环境的安排,跟协商好了一样,分别向三路进军:一路以树上生活为主,形成叶猴、疣猴类;一路在半树木半灌木地区生活,形成庞大的长尾猴群;还有一路以地面、山岩为家,形成了狒狒、猕猴类。地面的环境比树上危险得多,要在群兽中立足,不但要有胆子,还要有周密的组织。因此,猕猴、狒狒形成猴类中最有系统的家族群,它们性格凶猛,“翻脸不认人”,大自然造就了它们凶悍的性格。
我国台湾特有的珍稀动物——台湾猴,属于半地栖猴类。它与大陆上其他猕猴相似,只是它的躯体更粗壮,尾巴更长些。它身着黑灰色皮毛,腹毛色较浅,绒毛又长又密,如同穿着一件翻毛皮衣,身材显得更加魁伟。在猕猴类中,台湾猴可算得上大个子了。它的四肢近乎黑色,油光发亮,如同戴着黑丝绒长手套、穿着黑丝袜,所以人们又称它为黑肢猴。我们想象这种猴子似介于猕猴和短尾猴之间,可算得上是大陆环境变迁的产物吧。